创新药冻干的难点

创新药冻干的难点以及解决措施

一、创新药的市场前景

国内创新药的冻干前景呈现显著增长趋势,主要得益于技术优势、市场需求及政策推动

1.1 技术优势

冻干技术能最大程度保留药物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,尤其适用于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药物(如抗肿瘤药物),通过去除杂质和水分延长保质期,降低运输和储存风险。

1.2 市场需求

随着肿瘤治疗、激素替代疗法等领域的快速发展,冻干注射剂需求持续增长。预计2025年中国冻干注射剂市场规模将达33元/支,同比增长9.1%,生物制剂(如抗体、疫苗)占据主要市场份额。

1.3 政策推动

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 缩短临床试验周期,加速创新药上市; 医保动态调整机制  “重大新药创制”专项 等政策支持推动研发管线多元化,2024年国内创新药临床试验数量较2021年增长近一倍。

 

二、冻干的技术难点

2.1 ‌活性与结构稳定性破坏‌

冷冻损伤:‌ 冰晶机械损伤、局部高盐/低pH导致蛋白变性、聚集。

干燥应力:‌ 脱水破坏蛋白质水合层,引发不可逆变性。

界面应激:‌ 气液界面使蛋白吸附、展开(如单抗冻干后聚集率高达10-30%)。

冻干粉爬壁:料液与容器温度差异导致爬壁、表面张力引起的爬壁;可通过预冻的soak技术、降低升华速度和使用镀膜瓶减少爬壁现象。

2.2 ‌处方开发复杂‌

保护剂(海藻糖、甘露醇等)筛选耗时,需平衡保护效果、复溶性、外观(如避免萎缩或喷瓶)。

生物药浓度升高加剧聚集风险(如ADC药物中抗体-毒素相互作用)。

2.3 冻干‌工艺参数兼容性差

工艺参数(预冻速率、退火温度、升华压力、解析温度)微小波动可导致批间差异。‌预冻过快形成小冰晶,延缓干燥;过慢则冰晶粗大,破坏结构。

2.4‌生产放大难题‌

实验室至生产规模的热传递差异导致干燥不均(边缘“焦化”、中心“湿芯”)。

冻干周期长(48-72小时),能耗占生产成本30%以上。

2.5‌活体药物冻干困境‌

细胞/病毒载体冻干后存活率低(CAR-T细胞复苏存活率常50<%),遗传物质损伤。

2.6 ‌质量风险控制‌

水分残留超标(>1%加速蛋白降解)、复溶时间过长(>3分钟影响临床使用)、可见异物。

 

5%甘露醇

创建时间:2025-07-03 14:41
浏览量:0
首页    技术文章    创新药冻干的难点